80屆威尼斯影展國際「未來之獅」最佳首部電影獎
80屆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入圍
60屆金馬獎「最佳新導演」入圍
20屆香港亞洲電影節HKAFF入圍
東京影展「世界焦點單元(World Focus)」入選
拍攝《愛是一把槍》的前期,我跟導演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風格,導演會一直丟照片給我,有的是他自己拍的、有的是別的攝影師拍的,盡量讓我理解他心中想要的影像是什麼樣子;我們也提出很多電影參考,各式各樣的電影都有,從《綠洲》、《燃燒烈愛》、《Cold War》、Roy Anderson到北野武。另外導演說他希望攝影機從一個距離「旁觀」角色的感覺,也希望每一場戲盡量一鏡到底,剛好我自己擅長也很喜歡一鏡到底的處理方式,就這樣定調了電影的基礎,我最終提出的攝影參考是安哲普洛羅斯的《霧中風景》,導演也很喜歡。
在鏡頭設計上,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「流動」,因為要一鏡到底,我認為鏡頭可以是安靜的,但是不能死板。所以鏡頭的流動、角色的流動(場面調度)、光的流動(燒鋼琴、放煙火)、水的流動(海浪)、風的流動(灑冥紙)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元素。比如說小美的角色我們希望他能空靈、奇幻一點,所以決定在有小美的場次都使用穩定器來拍攝。
我們的拍攝方式是非常即興的。剛開始每天到現場都不確定今天要拍什麼,只知道拍哪一場、大概是什麼內容,等導演跟演員順完台詞之後來走戲,再決定鏡頭要怎麼擺,其實是非常需要隨機應變的拍攝方式,也要對整個電影的敘事方式、戲的情緒、觀點有足夠的理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做決定,當然也有卡關的時候,這時候要對自己有耐心一點。例如小美家裡的那場戲,一開始走戲的時候兩個人只有坐著講話,可是這樣跟當初設計的有小美的場次都要用穩定器其實有點衝突,這時候剛好外面在下雨也沒辦法拍,所以整個劇組停下來討論很久才設計了走位跟一些動作,我覺得那場雨是老天爺在跟我們說「想錯了不能拍」。還有一場比較早期在警察局拍的戲,那時候對整個片的風格跟要一鏡到底還沒有很確定,我看完排戲後切了一些分鏡,拍了一顆之後導演說了另外一個他想要的鏡頭,但是那跟我原本設計的鏡頭是接不起來的,後來只好整個重拍。也是會有這種卡關的時候,並不總是很順利,後來整個風格定調之後就順很多了。
這次經驗對我來說和以前很不同的是,剛開始拍片的時候會希望所有的鏡頭、走位、每一個光影,都要和事前想的一樣,現場有突發狀況或是不能做到和當初想得一樣就會很緊張,甚至很沮喪。這幾年慢慢理解,劇情片是一個有機的生命,承載著很多不同的意志,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控制他,而是觀察他最需要什麼,然後幫助他、讓他自己生長。 在現場看完演員的表演、走位之後,再決定要怎麼說這場戲。決定鏡位要怎麼擺、燈光要怎麼下。
《愛是一把槍》總共分了三期才拍完,前兩期都是我自己打燈,最大的燈只有2支2呎的燈管,其他就是一些燈泡、Ikea燈籠,就這樣拍完前兩期,已經佔成片大多數的素材。後來有一些資金進來,第三期才有燈光組,不過也是很精簡的配置,大部分時間都是把燈吊在天花板上,留最大的空間給表演。